葫芦是中国人非常喜欢的一种东西,常被用作材料制作各种材质的器皿、摆件、吉祥物,或者玉雕、漆器、绘画等。生活中的葫芦有的被油炸,有的被做成水瓢,大部分被做成各种艺术品来装点我们的生活。
我们种的大部分文艺剧用的葫芦都是这样的。也很热闹。南北方几乎任何地方都可以种植。许多人认为它是一种观赏植物。在阳台院子里撒几粒种子,中国聊城每年都会举办葫芦节。当地的葫芦已经成为一个产业,各种各样的葫芦产品超乎你的想象。
之前有很多朋友问我,为什么摘下来的葫芦干了一段时间后表皮会变黑?那是因为你没有剥。湿葫芦可用筷子筋或竹片等手工去皮。干了之后就不容易变黑了。注意不要用刀剥,否则痕迹会特别明显。但是种植者通常用一个小的台式碾磨机削皮。上图所示的削皮方法在聊城太普遍了。
再过两个晴天,葫芦可能就全干了。葫芦通常被挂起来晾干。如果放在地上,干燥不均匀,接触地面的片颜色会更深。如果下雨,一定要盖好。
村民们会经常一起讨论自家葫芦的种植效果。邻里之间单纯的微笑是城市人不理解的交流方式,小农的想法也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喜悦。
爷爷的衣服又脏又脏,但在讲解他的葫芦作品时,他谈吐从容中带着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,与城市里的大艺术家的气质并无二致。不同的是,有的艺术带来的是认同感和优雅气质,有的则是纯粹的生活写照,一个深邃美好,一个简单厚重,各有各的情况,不分高低贵贱。
在一个繁忙而人口密集的城市里,你有没有想过,旅游区和古文献市场里的精美葫芦制品,大部分都是来自普通农村,都是普通农民制作的,没有任何艺术概念。
去这些店问问价格,就知道这几年的年产量真的不便宜。那是因为葫芦大多品相一般,品相好做工好的很少。
在聊城的许多农村地区,这种烤葫芦的工艺非常普遍。许多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到十几岁的学生都会烤葫芦。从图片上看,他们的制作方法并不正规,但无论你怎么用左右手拿工具,都能做出好东西来。
不要觉得染色葫芦丑。这些年一直有人在做,证明还是很有市场的。如果你觉得丑,你可以向北看。
按照葫芦的形状做一个底座,一只大鹅就诞生了。用儿茶和陈皮上色,做一个有点包浆的盘子,就能瞬间老去一个世纪。这个世纪的沧桑融化了很多人的想象和故事。
葫芦的生命力有多么顽强从这几个图片就能看出来,算不算五花大绑呢,只要你足够有智慧可以根据葫芦长势勒出任何的图案,它大多情况不会令你失望。
开始勒扎时,要把尼龙绳的一头固定到葫芦架子的上,然后从葫芦的根部开始缠绕下去,但中间要有间隔,尼龙绳的另一头要固定在葫芦的底部,不专业的人勒出的东西有点不好看甚至不堪入目。
两个对比照看看效果,回到家先把自己阳台上葫芦练练手,说不定创新出更好的形状。
别以为种葫芦很简单,十几亩的葫芦这样勒绳子很少有人受得了,正是因为如此,那一少部分收入才会更高。刚开始勒葫芦很多人先画上草稿一点点顺着线条勒,而做时间长了那就是随手而来的事情了。
葫芦在软的时候直接打一个结,长成就是这副摸样,但是很难控制,技术不娴熟或者葫芦长得早了晚了都会夭折。一个葫芦上甚至好几种工艺,只要你足够想象力。
或者在葫芦上套上一个模具,人工干预的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,只要你能想到它大部分时候都能做到。
这样的笔筒没想到也是葫芦制品吧,并且带着阳刻字。
不要吝啬你的思维,葫芦简直就是植物界与文玩界的百变星君,没有它达不到的形态。
套筒做一个蝈蝈葫芦,加一个木盖,就是一件随身携带的动物园,并且处处可闻天籁之音,这就是爷的生活。
这些葫芦最后都会到各式各样的玩家手上,有人说他们玩物丧志,但是不玩物的人你看到他们上智到哪里了?看到这篇文章有木有种葫芦的冲动,想没想勒几个试试,或者根据自己造像做一个模具套上,说不定秋天就会收获一份惊喜……